从小我是很爱吃甜食的人,小时候每年的大奶油生日蛋糕可以吃好几天,上面的奶油花也没觉着腻;用勺子挖着吃巧克力酱(奶油巧克力攀司,我滴娘,查了半天才知道攀司是paste的音译,这么高大上的翻译到底谁想出来的~),长大后才发现,咦,这不就是山寨Nutella么,当年能用小勺子省着吃还一口气挖完大半瓶;还有铁皮盒子装的柠檬糖,外面有一层薄薄的糖粉,等几秒钟化了后,酸到牙缝里的柠檬味儿就出来了;中学的时候,存点钱下来就赶快去家门口天桥下的小卖部买块德芙巧克力,当年怎么都不会想象得出来还有更好吃的巧克力能是什么味道了吧;黄油曲奇饼干是少见的,印象里几次吃过都是别人从外地带来送的,两个手指头一夹一嘴儿就没了;后来出了3+2饼干,长期占领了我最爱的饼干,口味最爱当属香芋,一层一层掰开,先啃掉奶油层,再吃饼干,形成了将来我吃所有夹心饼干的强迫症顺序;百乐滋百奇这么高大上的零食,是上了大学才吃上的,那个时候还疑惑,抹茶到底是个什么茶。
爱吃甜食这习惯,应该是从我爸爸遗传来的,比起我爸来,我这点吃甜食的度简直给我爸塞牙缝都不够了。家里有个会抱着红糖砖吃的爹,做饭是会找不到白糖罐子的。直到现在,我吃甜食的习惯依然存在。爱随身带糖,爱去咖啡店吃块蛋糕,爱在家里囤饼干。
既然爱吃,那就定然会想方设法的去做啰。今天这篇先讲西点吧,这个我更擅长一点,原因很简单呀,长得好看,这其实才是我开始做西点的动力嘛。其实业余西点,还是那句话,简单,就是时间和耐心堆起来的。西点是一个让别人看到会觉得“哇,好厉害呀”的玩意儿,但实际上作为业余爱好,很不好意思说出来,很多甜点,其实照着方子基本也不会太难。
第一次做甜点是在十一年前住学生宿舍的时候,一个8寸的慕斯蛋糕,很开心的送去给邻居尝尝,当年评判做成功的标准是:能成型,能入口。现在想想邻居真是好心人,竟然没把那货糊我门上鄙视我。于是我就在这个“成功”和“失败”五五开的过程中愈走愈远。从一开始即使做失败的点心也舍不得扔,捏着嗓子也要吞几口,到现在但凡型不太好就直接盖垃圾桶里,中间跨越了好多斤糖、黄油和我们全家的肥肉。
西点最简单也基本不会出错的东西,应该是饼干。如果从零基础开始学烘焙的话,从饼干入手最有信心了。味道好,基本上是不会失败;产量高,一次可以做一大罐子;样子美,加个漂亮的饼干袋子饼干盒子,出手还是很好看的。
其次是某些种类的蛋糕,比如说慕斯,用泡打粉发的蛋糕,纸杯蛋糕,玛德琳这类,甚至大部分奶酪蛋糕,在有做饼干手不生的基础上做这一类的蛋糕,也基本上是零失败,信心嗖嗖再上一层。加上奶油水果和一定装饰,聚会什么的就可以收获小朋友的“哇”啦。
再往后,其实也不必要我说什么了,因为这个时候就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和爱好,去寻找自己想做的甜点了,大不了就是失败几次再调整配方而已。
至于看上去最简单的面包,其实比饼干和一般蛋糕都要难上手的多,但是作为被黑面包和Brezel占领的德国面包房,想吃上一口软面包,只能买到没味道的吐司或者比黑面包还难吃十倍的撒芝麻汉堡面包,至于什么菠萝包,请从油皮裹面团来;葱香肉松卷,那就得从炒肉松开始了。
有些看上去很无趣的蛋糕,诸如戚风、日式轻乳酪蛋糕,请准备几十个鸡蛋,三五次各种失败后就能掌握好做法的,已实属不易了。但这一类其实是在家里最能常吃的蛋糕,因为油和糖的用量少,味道清淡。
我最近一年的烘焙偏好在英式的糖霜(Royal icing)和干佩斯糖花(Gum paste),原因么还是由于我肤浅的喜欢好看的东西。做糖霜和干佩斯的装饰,就不太是做甜点的感觉了,更像是手工。一个简单的糖霜或带糖花的蛋糕,不算设计,只从开工大约就需要我一个星期的零碎时间。我不知道专业的西点师手可以多快,但对于我来说,一晚上的时间,或许才能勉强做完一朵牡丹糖花,或者画完一两块糖霜饼干。可我就是喜欢蛋糕那个美丽的样子呀,就算只是为了成品那几分钟欣赏,然后就哗啦啦拆下来切蛋糕了,我也觉着每天晚上做蛋糕手工很开心。还是那句话,人不就是在不停的折腾么。
写到这里,我突然觉着,如果只是因为爱吃甜食,似乎就没必要自己倒腾烘焙了。虽然家里面各种形状不好储藏的工具已堆成山,还会觉着不同大小的圆形心形蛋糕不够看,要加个长方形的模具才成;每次去咖啡店都爱点块蛋糕,其实已经可以满足我的味觉对蛋糕的需求量了;各种超市里搜罗搜罗,能找到一打很好吃的饼干。但我还是喜欢哪个网站上看到貌美的糕点,就到处找资料自己开始倒腾;喜欢在家里每个人过生日的时候,提前三个星期开始设计蛋糕造型,两个星期就到处搜罗材料,一个星期就开始准备装饰的细节;喜欢询问小M对自己今年的生日蛋糕有什么愿望,当他念叨了一个月后终于见到后的欢喜;喜欢晚上在暖色的灯光下,慢慢勾花瓣纹理或者蕾丝细节后,让DD赶快来称赞能干的我。这么想来,做西点,确实是件幸福的事情。